学术界认为云计算是产业界“制造”的一个概念,实际上是把并行计算、集群计算换了个名字,并非创新。个人认为,云计算的确是创新,但不是技术上的创新,而是商业模式创新,是将it资源作为一种服务去售卖的新型商业模式。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就如同当下的共享单车,计算资源可以随时随地即时获取,按需付费。
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
在2006年,当亚马逊第一次将其对象存储作为服务区售卖时,标志着云计算这种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。有的人把云计算当做一种新的技术,其实并没有反映出云计算的本质。云计算并没有用到什么新的技术,它用的虚拟化技术,网络技术,存储技术,十多年前就已经很成熟了
“基建时代”的用户
游戏和网站这两类用户,是最早使用云计算的人。网站客户很好理解,因为在网站兴起的时代,主机托管,主机租用,vps,租用空间的模式流行了很长时间。本质上,他们和云计算的模式类似,但是云计算的模式比他们更先进一些,体验也更好,特别是bgp网络这样的东西,直接秒杀了当时很多三网ip的vps。阿里也是通过收购万网,快速取得了领先地位。最早使用云计算的游戏行业用户,是从页游开始的。记得当时到腾讯云时,大部分客户都是页游客户。当时的游戏巨头zynga在腾讯云就有着庞大的机器集群。云计算的快速发展,得益于2012年开始,手游市场的爆发式增长。为什么手游行业会第一个吃螃蟹,这主要与手游的特点是有关系的:
生命周期短(租用模式最划算)快速开发,快速迭代(资源随时获取)用户爆发快(需要很强的资源弹性)分区分服,架构简单(虚拟机就可以搞定)
手游用户大规模采用云计算的同时,也让这种模式在互联网行业逐渐被认可,后面有经历了app的一轮爆发,基本上都认同使用云计算,再也没有人去买机器,搞托管方式了。所以云计算早期的市场主要还是集中在互联网领域,包括游戏,移动应用,网站。2016年,视频直播爆发,其实也是属于互联网领域。某种程度上讲,只是在自己的圈子开始流行开了,改变所有行业,推动社会发展,还远没有开始。
竞争壁垒构建
云计算的初创时代,也是基建“大跃进”时代,参与方纷纷自建数据中心,在云计算之前,做机房建设的几乎都是通信运营商或传统idc(互联网数据中心)厂商。到了云计算的爆发期,各大云厂商开始大规模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,不仅有国内的节点,还有国外的节点,俨然在进行数据中心建设的“军备竞赛”。
除了硬件设施以外,还有大量软件基础设施在这一阶段开始成熟,譬如防ddos(分布式拒绝服务)攻击的基础能力、各类云端数据库、域名解析、cdn(内容分发网络)、对象存储、负载均衡能力、音视频直播能力等。云计算领域的竞争,除了比拼基础设施外,还比拼运营能力。基础设施和运营能力的成熟,标志着云计算由单纯的售卖虚拟机,升级到提供完善的iaas(基础设施即服务)产品和服务。互联网企业在云计算领域逐步构建起壁垒,导致传统的idc厂商和it厂商很难对其造成威胁。
搅局者
正当云计算发展的如火如荼时,2014年,一个新的技术迈入了历史舞台,立刻就燃遍了整个it领域。经过了三年的发展,已经成了it领域新技术的代名词。很多人应该猜到了是docker,以及以它为代表的容器技术的广泛使用。在docker出来初期,云计算领域的巨头们其实是怀着复杂的心态来看待这个愣头青的。云计算市场的老大冷眼旁观,很长时间没有动静。一群小弟(以google为代表)心潮澎湃,意图弯道超车,颠覆老大已经很稳固的iaas领域的江湖地位。当然,从后面的发展来看,docker的确有潜力充当这个角色,从最近三年的迅猛发展也说明了问题。但是云计算的竞争的制高点变了,不再是iaas领域的竞争。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。
云计算的“应用时代”寻找增量
我们大部分人看到的云计算的市场,到此为止。云计算的前期发展,主要是在自己的生态形成闭环,大部分应用领域还是“泛互联网领域”,一个新的商业模式,需要渗透到各行各业,要是它想成为社会的主流。从2016年后期开始,我们都能很明显地看出云计算渗透到其他行业的脚步加大了不少。云计算也因此进入到了“应用时代”。传统企业上云,难道会把我们30年前的信息化的道路重新走一遍吗?显然不是,这个时代,会有一些不同的特征。
催生新的模式
传统it上云的必要性并不大,因为已经运行的系统,上云不会产生新的价值。所以不要天真地以为传统it会存在万亿级的市场,企业也不会存在任何的动力。并且实际情况来看,也不现实。使用云计算不单纯是技术问题,如果使用云计算,很多企业的组织架构可能都要随之调整。譬如四大国有银行的存量系统,肯定是无法上云的。光数据结构的变化,都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好多岗位因此也会消失。不是一个单纯的降低成本的理由所能驱动的。
传统企业使用云计算的“主力”在其增量市场,通过传统业务流程和云计算深度融合,发挥化学反应,催生新的商业模式。比如,工程机械行业主要的商业模式是租用,而要实现租用,就得对租用的设备进行完善的监控,需要企业具有云计算、大数据、iot(物联网)等能力。在云计算成熟之前,不可能有这样的商业模式。三一重工,就是依靠其旗下的树根科技,结合了云计算,大数据,和iot的能力,实现了由单纯的设备制造商向设备运营商的转变。他们使用云计算,并不是把内部oa全部搬到云上,而是在新兴领域和云计算结合,创新出新的商业模式。后来和很多客户交流发现,三一重工的案例不是个例,很多医疗设备,能源领域,都在实践这样的模式。也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“跟踪经济”。
罗辑思维有一期节目叫“发现你的太平洋”,讲的是发现太平洋的故事。其核心是让我们放弃存量,寻找增量,发现自己的太平洋。拓展传统企业使用云计算,也需要从增量出发,而不是盯着存量。
向资源化演进
在云计算的”基建时代“,其主要服务模式是iaas(基础设施即服务),在新的时代,可能我们要抛弃iaas,paas,saas的提法,因为它是早期产物。云计算的发展,已经无法清晰的区分iaas,paas和saas,三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式。因为云计算已经慢慢从一种服务,变成一种像”电“一样的公共的资源。要成为资源,必须要满足一些资源化的特征,譬如它应该是细粒度,可度量的,有统一的方式去获取。我仔细统计了一下腾讯云目前提供的93个产品和服务,至少60%是由api方式提供的。所以这就是云计算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,所有的服务,都由统一的api来获取,就像电能通过一个插座(socket)就能获取一样。我们用了十年的时间,让大部分人从理解物理的机器到理解一个虚拟的机器。很快的,这种观念又需要从虚拟机器,转变成资源。
云计算,大数据,ai的融合
云计算的“基建时代”结束后,逐步渗透到更多行业和领域。在“基建时代”,云计算本质上还是传统it(information technology,信息技术);到了“应用时代”,它变成新的it(intelligence technology,智能技术)。在云计算发展早期,它与大数据是割裂的。而到了应用时代,云计算、大数据和ai(人工智能)开始深度融合。
就像一个人,ai是大脑,云计算是骨骼,大数据是血液,三者密不可分。腾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,未来的互联网,是传统企业在云端通过人工智能来处理大数据。它描绘了未来云计算的主要形态,就是融合发展,不能用割裂的观点看待云计算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,而应将它们看成一个整体。
生态的竞争
云计算的“基建时代”结束后,必然会向所有的行业去渗透和专业。云的服务商,只会也只能专注于基础能力的建设。此时市场的大小,不是由云服务商自己的直接客户决定,而是由以自己为平台的整个生态的规模决定,因此,竞争的制高点由原来的基础设施的能力和运营水平,转移到云计算,大数据,ai的融合能力以及生态规模。单纯的厂商之争变成的生态之争。所谓得生态者得天下。传统的云计算厂商,会逐渐由全方位的云计算的解决方案服务商演变成“云计算资源”的提供商。因为产业的分工细化是必然的趋势。在此基础上,会有一批新的云应用的服务商,会和产业去融合,譬如物联云的服务商,制造云的服务商,或者某个垂直领域的ai的服务商。云计算真正广阔的市场,在于和传统产业发生化学反应所催生出的新的市场。现在仅仅是空白。
云计算的市场格局已经确定下来了吗?以及其“下半场”的市场开始了吗?腾讯公司原副总裁吴军曾认为,商业和技术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。无存在上半场与下半场的说法,领先的人会把优势带到后面。但是时代在变化,“赛场”的态势也会随之改变,将会有新的挑战者会采用“降维攻击”等各种手段对其领先者发起战贴。在未来的明天,我们或许还有机会在云的应用领域看到云计算的巨头,让我们拭目以待吧。